2023/9/15
淨零排放 全球新共識
資料來源:經濟部
由於氣候變遷日漸加劇,對人類社會及經濟發展的衝擊程度也越大,為了減緩全球暖化帶來的影響,包含歐盟、美國、英國、日本及韓國,全球已經有超過130個國家或地區聯盟宣示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,同時多家國際品牌大廠也宣示在2030年要達一定比例減排,更要在2050年全面使用再生能源、達到碳中和目標。

有鑑於國際趨勢到國內管制的影響,企業減碳已是勢在必行,作為能源轉型及產業轉型主管機關的經濟部,也配合我國淨零排放路徑,提出具體行動計畫,來提升再生能源占比、強化電力系統韌性,並協助製造業、商業服務業、中小企業落實減碳,提升國際競爭力。
在各國陸續宣示淨零目標、加嚴減碳規範後,為預防高碳排產業在成本考量下,將生產外移到減碳規範相對寬鬆的地區,或從規範較寬鬆的地區進口同項產品,導致全球碳排放持續增加,形成「碳洩漏」(Carbon Leakage)問題,因此歐盟提出「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」(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,簡稱CBAM),要求出口到歐盟的特定產品,必須跟歐盟廠商承擔相同的減碳成本,以促使各國積極減碳,有效降低全球碳排。


而以出口為導向的臺灣,多數製造業都身處國際供應鏈中,客戶的減碳要求已是無可避免,因此必須加快減碳腳步,才能維持企業競爭力以爭取訂單,進一步創造在未來打入綠色供應鏈的機會,搶占綠色商機。
金管會並在2022年3月發布「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」,訂定上市櫃公司的溫室氣體盤查資訊揭露時程。自2023年起,金管會指定揭露對象,必須分階段完成溫室氣體盤查及查證,目標在2027年前完成全部上市櫃公司的溫室氣體盤查、2029年前完成全部上市櫃公司溫室氣體查證,同時促使國內企業訂定減碳目標、實踐減碳作為。




推動產業淨零轉型方面,經濟部則以「製造業」、「商業服務業」為核心,透過與相關產業公協會、各產業代表多方討論,規劃減碳路徑、提出具體作法,並提供多元的輔導補助資源,來加速企業轉型,共創我國淨零轉型競爭力。
製造業部份,規劃「製程改善」、「能源轉換」、「循環經濟」三大面向,共十一項措施,推動產業從低碳邁向零碳,並由國營事業與領頭企業以身作則,及產業公協會與供應鏈中心廠引領,驅動中小企業合作減碳、建立減碳能力,逐步形成綠色供應鏈。
